历史文化
 
 
;
当前位置: 涿州博物馆 >历史文化
涿州金门闸史话(1)

在永定河右岸涿州与北京市房山区堤岸交界处,位于涿州一侧有一座清代大型泄洪闸——金门闸。该闸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从乾隆至光绪年间,“必数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每一大役兴,费必以巨万计”,直至宣统元年(1909年)才建成今日之金门闸。

在200多年的时间里,金门闸对疏导永定河的洪水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曾有过洪水从15孔闸门奔腾而泻的壮观场景,也曾有过被闲置一旁的尴尬境地。从它刚建成的时候起,就注定了要走过一段艰难曲折的生命历程。

(一)金门闸屡修屡建耗用巨资

永定河位于北京的西南部,经北京转入河北,在天津汇于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永定河,古称澡水,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每年7至8月汛期。河水自燕山峡谷急泄,挟带着大量泥沙,所以有“浑河”、“小黄河”等别称,民间又有“一桶河水半桶泥”之说。由于河迁徙无常,俗称无定河,历史上曾留下多条故道。因其流经北京近郊,直接威胁着北京的安全。

自清康熙至宣统的200多年间,各代皇帝均把永定河治理列为重大国事,责令直隶总督负责,河道总督专理治河事务。金门闸修建之资均由皇帝御批,且急事先办,特事特办,表明了金门闸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在清朝的财政体制中,治理河道的财政预算是个大项目,河工用款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河工岁修银”,属于计划性支出的固定项目;二是“另案”工程和“大工”用银,为临时性、突发性的河工支出,为财政的例外支出范畴。“河工岁修”是清代每年对河道的例行维护和治理,它包括岁修和抢修两方面内容。

金门闸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堤防编号为“南二工八号段”,原为草闸,设计功能为引牤牛河水,借清刷浑,清淤排沙,以加深永定河河槽,利导河水下泄。这个时候的金门闸为进水闸。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又将草闸改为石闸。但因牤牛河水量不大,随着永定河河床逐渐淤高,牤牛河水不能引入,该闸废弃。

乾隆三年(1738年),敕令在“南二工九号段”移建减水石坝,即今日金门闸所在位置。虽为减水石坝,但沿用旧称“金门闸”。闸的功能也由进水闸改为分减永定河水的减水石坝。

宣统元年(1909年)又将减水石坝改建为石闸。辟闸空15道,各设闸板,启闭由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泄洪闸,而且 “水小可闭之以遏其轶,水大可启之以杀其怒”,控制自如。现存金门闸即为宣统元年所修。

建国后,随着永定河的干涸,该闸逐渐闲置。

在康熙、乾隆、宣统三个历史阶段中,该闸经历了数次重修和改建,包括建草闸、石闸以及闸改坝,后又坝改闸。造成它纷繁复杂的建筑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永定河洪水凶猛湍悍,闸被多次冲毁,几乎每年都要对其修整。二是因清代治河方略的调整,以及水利思想的认知与不断完善。所以,它的历年修建之资非常巨大,据不完全资料显示:

1、雍正二年(1724年)修缮金门闸,“用银五千六百一十四两九分余”。

2、乾隆三年(1738年)移建金门闸,即减水石坝,“用银十八万六千一百一十二两有奇”。

3、道光四年(1824年)拆修金门闸,“耗银十万三千四百五十一两”。为了提前备料,道光御批“所需银两,即于预拨各省封贮项下解到动用,其灰石等项料物,应于今冬采办到工,着蒋攸 将解部粤海关饷先行截留一批,计银五万两,发交永定河道,赶紧购备,以免迟误”。

4、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金门闸,用“五万二千两金”。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金门闸的修建之资只是其冰山一角,如果统计它有史以来所耗银两,可能是一笔无法估算的天文数字。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网站 故宫博物院 首都博物馆 上海博物光 南京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 河南博物馆 国立故宫博物院
馆情介绍 | 陈列展览 | 文物赏析 | 文史随笔 | 学术研究 | 历史文化 | 涿州故事 |
涿州博物馆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0481号  COPYRIGHT(C)2011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建议最佳浏览分辨率:1440*900
博物馆地址:河北省涿州市华阳西路49号  E-mail:zhuozhouwenwu@sina.com  TEL:0312-397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