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故事
 
 
;
当前位置: 涿州博物馆 >涿州故事
博物馆里的涿州故事(风物篇)——《督亢秋成探成因》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燕国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由此,不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列入了中国历史,图穷匕见之成语典故更是广为人知。那么荆轲所献督亢图究竟源于何处呢?《汉语词典》注解有二,其一曰:督亢,战国燕的膏腴之地。今河北省涿州市东南有督亢陂,其附近定兴﹑新城﹑固安诸县一带平衍之区,皆燕之督亢地。但是,今天的涿州市、高碑店市、固安县都认为督亢只在自己的区域内,三地均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中找到了各自的依据。

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家乡就在今天涿州市境内东南隅的北高官庄村,根据家乡如今仍然保存的督亢文化遗存,以及我少年时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我认为:督亢之名涵盖了以上三地的整个地区,这个地区内的督亢沟、督亢陂、督亢陌、督亢亭均是督亢区域内的 。而成就督亢命名的原点”,则在我的家乡北高官庄村。

一、北高官庄商周遗址大岗子应为督亢原点

在多部证述涿州历史的文献中,对涿州的物饶民丰之督亢膏腴,幽燕沃壤,都作为开篇重墨,渲染赞誉,使其终成古涿州八景之督亢秋成胜迹。我认为,督亢秋成传喻至今并记入史册,必有其先人对美景的直观感受,必有其实在的载体支撑。

督亢二字,《汉语词典》注解其二曰:泛指膏腴之地。亦借指高地或山脉。那么,符合幽燕沃壤广、督亢观膏腴的条件和位置在那里?

微信图片_2025-11-04_104535_092.jpg

高官庄遗址发掘

在北高官庄村东西街中间北侧,有一高岗,乡亲们习称大岗子,传说是商朝古城。大岗子东侧还有高官庄汉墓群19827月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儿时记忆,大岗子南侧为当时村里第一、第二生产队的料房场院,最高处与房脊基本相当,估摸高过盈丈,占地总面积约在六十亩上下。

大岗子因地势高,土质粘硬,少时家中和煤掺土必从此处取土,如逢冬天地冻,挥镐挖土也算一小活计。同时,生产队也选在大岗子挖窖存薯,此处土向竖立,深挖不塌,岗高坑深,无论旱涝,窖内亦干湿适中,适宜储存。记忆中,薯窖中常有竖井熟土回填痕迹,现在想来应是在考古时追寻的证据。

大岗子以下之南,就是北高官庄村,南距2里为南高官庄,是北高官庄部分村民外迁后繁衍成村,故有南北高官庄之分。外人听此村名,都以为村中曾出过身居高官之人。但自涿州有史以来,高官贵胄、名士大儒并无一人出此,所以少时我对此也总有疑问。

早年听家兄说,村里曾出土一石柱,上刻高观庄。村名亦应如是,后改,应是出于村民祈望此地高官辈出、福荫子孙之愿所为。但石柱何形?现存哪里?出自何处?一时无解。这次写此文,探源督亢成因,就石柱之事问及家父,言说有朱氏乡叔见过此物,后经向乡叔问询得知,此石为六棱碑,亲眼所见上刻范阳东南高观庄七字,落款处为金大定××,此碑被另一挖土的乡亲拉回家中,现在何处,待日后继续寻觅考证。

至此,我恍然大悟,此高观就是彼督亢,彼督亢就是此高官。试想,人身高不过六尺,稻禾齐腰,桑麻过丈,树木相遮,秋成再美,也是看不见丰年禾稻多,黄云复万里之美景的。有了这个能够高观沃野秋成的大岗子,就可以平原广袤观美景,只见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方圆几十里,一派金黄黍稻,处处硕果弯腰。由此喜哉:督亢秋成

二、大岗子的出土文物多为春秋战国文化遗存

我认为大岗子就是督亢命名的原点,因为此地曾出土了众多春秋战国时的文物。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队垫圈、积肥所需土方均来自大岗子,那时我经常和伙伴们被派活到大岗子上挖土,我们谓之贩土,这几乎是天天的活计。我所在的生产队(四队)在大岗子正中横面主顶,只要去贩土,均有东西出土,现在看来,那都是文物。由于地层挤压,加之刨挖随便,整器很少,多是成堆成串的铜钱,粘连锈蚀,不见文字。另有灰色陶罐或单只或对扣,偶有些细路黑色陶器,但在我们的嬉闹打斗中被击碎,也有完好整器者被胆大者拿回,亦不知去向。在我的记忆中,一是出土的文物多,二是每层的品类不一样。

微信图片_2025-11-04_104557_308.jpg

西周夹砂灰陶盆

后来到了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大队在平整完村南土地后,移师大岗子平整土地,大岗子的顶部被向北推移了数米,但它的大部分遗址还基本存留。当时平整土地出土了战国磨光黑陶壶陶豆西周陶壘,时任村支部书记上缴给了涿州文物部门。

对于战国磨光黑陶壶1999年《涿州文物展》的画册将其印在了封画;2014年涿州博物馆开馆后,出版的《涿州博物馆馆藏文物选》又将其印在封二,并与陶豆西周陶壘共同陈列在春秋战国的内容版块中。

微信图片_2025-11-04_104600_292.jpg

战国磨光黑陶壶

大岗子除了以上三件文物外,据说还有青铜剑、马镫,成对青铜爵、绿釉盘、青釉小杯、鱼纹陶罐等出土,那时都堆放在一、二队料房后夹道,可惜如今均查无下落。另,还曾出土过一大批鹿角,曾存在村大队部和朱先生家的猪圈房之上,有外伤出血或生育不下奶者,刮粉涂服,现已无存。

据涿州市文物部门有关资料表明,涿州高官庄商代至战国遗址占地30000平方米,台地高1.3—1.8米,文化层上部距地表0.3米、文化层厚0.6米。1991年河北省文物考古队在此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夹砂红陶鬲口沿、罐口沿、鼎足、骨簪等,并发现西周竖穴式土坑墓2座。2007年修建廊涿高速公路对遗址北部进行了发掘,代表性遗迹有房址,出土器物有鬲、盆等。

大岗子的出土文物和考古发掘的发现说明了什么呢?我认为此处,它应是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的富庶邑落,就拿这件战国磨光黑陶壶来说,它长颈、鼓腹、带盖,抛光精细,古朴稳重,造型优美流畅,虽是陶器但通体透发着青铜器的神韵,体现了高超的制造工艺和美学价值;这件陶罍,为盛酒酿酒之器,在西周与春秋时期流行,佐证着此处先民们的烹饪饮食和生活水平。

据有关资料表明,涿州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土地肥沃,经济富庶,当时城市已经形成,手工业、商业发达,市井繁荣,成为与蓟城(今北京)并峙的城市。这一时期的社会景象,在汉代经济文献《盐铁论》书中记载曰:燕之涿蓟……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大岗子的文化遗存验证了文献所载,不然荆轲的督亢图何以引得秦王的青睐呢?

三、大岗子是历史文明久远的薪火传承之地

根据前文所述,大岗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既是先民们的富庶邑落,也是俯瞰周边督亢秋成盛景的原点,这个论点从考古学的角度也是能够站住脚的,涿州市文物部门有关资料早已表明高官庄遗址(大岗子)年代为商至战国时期。而且我认为大岗子上的先民文化起源时间,应该更接近于仰韶文化晚期,因为大岗子有关信息在呼应着考古结论和我的观点。

一是大岗子在高台的基础上起垫堆筑。大岗子的土虽为硬土,板实,却不像原始生土,似从外边搬运过来,并经过夯实。我那时在大岗子贩土时,发现底层与南边生产队料房根基齐平,土虽硬但夹杂白线,与考古中土层移动后情况表现相当,这些在我的头脑中印象至深。那么土又来自何处呢?

北高官庄东西街中间有一大水塘,我住东街,管它叫西大坑。大坑形似老鳖,头爪齐全,坑深三丈有余,面积约有五六十亩,从未干涸。只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水位全面下降,大坑才断续露底。大坑水深清澈,轻扫涟漪,夏日我和小伙伴们在此游泳摸鱼,冬日在冰面上滑冰车,抽汉奸,相互耍逗,留下了年少时过多的愉快和记忆。

在农村,村村都会有坑塘,多是盖房、垫圈起土而成,北高官庄分东西街,东街有坑十二(老爷庙周围有四;小四队边围有四;二队社员房后有三;村南有一)。西街除西北外,已被水塘包围。西大坑之大,在十里八乡莫过于此,村中坑塘之多,在各村也应为冠。按正常用土量,这些小型坑塘已经足够。无特大工程所需,决不会在平原之上,挖成如此大坑。

这个大坑的面积我感觉与大岗子基本相同,我认为正是为了垫高大岗子挖掘而成,大岗子用土就来自此处,就近取土,从而高筑成台。那为什么要高岗填土呢?它发生在什么历史阶段?这些均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表明,在我们暂时无法考证的时代,生活在大岗子的先民们或为宜居,或为祭祀,或为观天,他们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挖土筑台活动。

二是大岗子与涿州西北隅的青岗仰韶文化遗址有着内在关系。据传,四十里地小浑江的流域,从房山区张坊镇的镇江营直至涿州西部,乃至涿州以东的督亢之地一带。1990年涿州文物考古队在青岗台地上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它是迄今涿州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居住址。

image.png

战国泥质灰陶豆

早年间,听乡亲们说,大岗子北原是小浑江水道,若站在大岗子之上,向西北望去,似有水脉痕迹。如将现在村名相连,也应是一条证据链。大岗子之北水脉形成,自后塘、前塘、海深塘诸村西北而来。因主水道到大岗子西北角后分一支流,折弯向南,走大岗子西侧,入西大坑,若满溢则再走南岗洼由智军庄村北下泄。这样,大岗子处在河之交汇处,此地水源充沛,高地宜居,自是天工造就,被先民们选中聚居,再后形成邑落。1958年大跃进时期,涿州修幸福渠,引拒马河水南下灌溉,分别在柳河村东、北高官庄村北大水沟、村东南南岗洼之处设闸分泄水流东下,可见设计者仍遵循小浑江水脉走向之自然规律。为此,可以说大岗子与青岗仰韶文化遗址同是四十里地小浑江流域的台地聚落。文化随水而来,西源东进下泄,其间大岗子高地,先民在此宜居,此后高岗填土,四环天际五十里,良田沃土,成盛景古迹,即督亢秋成

三是大岗子一侧的汉墓群是此处历史文化的延续。据涿州文物部门资料表明,高官庄汉墓群南北长300米、东西宽约20米,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但墓群破坏严重,根据墓室和墓砖等物分析为汉代。尽管除此之外未见墓群的其他资料,但是仍可以说,直至汉代,大岗子上的先民们仍在这里繁衍生息(而乡叔所见金大定某年的范阳东南高观庄之石柱,表明大岗子文化在不断地传承着)。

以上我谈到了大岗子的地貌特征、出土文物和文化源流三个方面,以此来支持涿州北高官庄大岗子为督亢秋成原点之说。我爱自己的家乡,乡情自然倍感亲切,但我更愿意采取以物证史的方式,客观地揭示督亢秋成的历史成因。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网站 故宫博物院 首都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南京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 河南博物馆 国立故宫博物院
馆情介绍 | 陈列展览 | 文物赏析 | 文史随笔 | 学术研究 | 历史文化 | 涿州故事 |
涿州博物馆版权所有  冀公网安备13068102000317号  冀ICP备15010481号  COPYRIGHT(C)2011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建议最佳浏览分辨率:1440*900
博物馆地址:河北省涿州市华阳西路49号  E-mail:zhuozhouwenwu@sina.com  TEL:0312-397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