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历史源远流长。古人或载史纪事,或歌功颂德,多勒铭刻石,流传于世。在种类繁多的碑刻中,有一种碑被称为图文碑,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咏物抒情记事,具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涿州博物馆的馆藏刻石“风雨竹”碑就是典型的图文碑。
此碑原嵌于楼桑庙三义宫内照壁之上,后征集入藏。碑长103、宽61、厚5厘米,因其以片片风吹雨摧的竹叶组成诗文,便被称之为“风雨竹”碑,因上面刻有诗句,又称“诗竹”碑。碑上,左边一丛竹叶似在风中摇曳,右边一丛竹叶如遭暴雨浇林。细观可发现,两枝劲竹的竹叶由汉字拼成,读来为一首五言诗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相传此画为蜀汉大将关羽身陷曹营时绘制。“东君”指司春之神,暗喻曹操,诗的大意是:不感谢春之神的安排,劲竹不因季节变化而荣枯;不必嫌弃竹丛枝孤叶单,它却岁寒不凋,风雨难摧。这正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写照。
传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与曹操徐州之战,刘备败逃,关羽为保护二位皇嫂留居曹营。操爱羽勇武忠义,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金银、战马,意欲买动其心,使之归附自己。关羽在曹营,斩颜良,诛文丑,立下汗马功劳。曹操表奏汉献帝,封他为“汉寿亭侯”。可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即欲辞曹。经一番揣摩,构思出这幅用五言诗句组成的“风雨竹”画,以竹喻志,以画藏诗,转送曹操手中,他“挂印封金”,保护着二位皇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寻找刘备而去。曹操见到这幅“风雨竹”,玩味良久,方悟关羽去志已坚,愈加钦佩其忠义,于是派人追送,并以黄金、锦袍相赠。

风雨竹碑(拓片)
另一说关云长身陷曹营,虽受到曹操优厚待遇,但“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每日思念刘备,四处打探兄长下落。同时,为向刘备表明自己的心迹,潜心绘制了这幅组字画。因其画面是以片片竹叶组成的诗文,才掩过了曹军耳目,送至刘备手中,表达了关羽“新恩虽厚,旧义难忘”的思想。
“风雨竹”因其构思巧妙,成图自然,形态生动逼真,艺术性很强,才屡屡被后人勒石成碑而得以流传,因当年此碑嵌在三义宫东院照壁的一面,其时代当与照壁另一面的“紫阳先生题汉昭烈庙诗碑”相同或相近。紫阳先生为元代杨奂,其诗碑也是后代所刻。那么,原楼桑庙三义宫的这方《风雨竹碑》的制作年代专家断为明代或以后较为可信。
全国还有多地有和《风雨竹碑》相似的碑,名称有叫作“汉关夫子诗竹碑”的,也有叫作“关帝诗竹碑”的,构图各有不同,内容大同小异,一般都有用竹叶组成的这首五言诗,还有的加入了山石、“汉寿亭侯印”等,比如陕西西安碑林,洛阳关林、许昌春秋楼、四川的白帝城、上海的松江县、河北的定州、房山云居寺等等。全国各地有的关帝庙、山陕会馆,也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这样一块竹画石碑。这是我国民间传统中崇拜关羽这一文化现象的体现。关羽在民间被尊为圣人,称为“关帝”,全国各地的“关帝庙”不计其数。这些汉关夫子诗竹碑建立的年代大多在明代以后,以清代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