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金代孝子图素三彩瓷枕。这件瓷枕长44、宽18.5、高14厘米,枕体中空,枕面呈弧形。正中用墨线绘一人物,头部左右两侧均书有两个“子”字,孝子图左右两侧及上部绘以树木、花卉等纹样。
瓷枕,即瓷质的枕头,枕头是人们日常起居的重要生活用具。
关于瓷枕的流传经过,据涿州博物馆杨卫东馆长回忆,事情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涿州市九七一五工厂家属楼工地,出土了这件瓷枕。然而,当地民工发现后并没有及时报告文物部门,我们要感谢当时的建委规划科的黄一冬科长,是他及时发现并从民工手里追回,才使观众朋友能够看到这件精美的瓷器。
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最古老的枕头是天然石块,后来开始使用初步加工过的石块作为枕头。以后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材料来制作枕头,例如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等,历代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则是瓷枕。
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其装饰手法多以模印、细划绞胎等为主;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非常丰富。当时较为流行的有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在装饰技法上则以绘画为主,同时出现了更为复杂的装饰手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这一时期的瓷枕逐渐从实用品转向了雅俗共赏的工艺品。
综观瓷枕的发展历史,其装饰纹样多彩多姿。较为普遍应用的纹饰有动植物纹、人物纹、山水纹、文字纹等。瓷枕的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文化、习俗、时尚、追求等方面。这一点尤其以带有文字纹饰的瓷枕所表达出的最为明显。
这件孝子图素三彩瓷枕,处在瓷枕发展的繁荣期,其形状又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几何形,上面的人物头部两侧分别写有“孝子”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尽孝道的传统美德。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育得以产生的根源。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关于孝道,我们在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元代壁画墓的相关介绍,其壁画中的孝义故事图浓缩于一壁,亦不多见,画面简略,多以意会,表现特征与金代以来的孝子故事图十分相似。这里不多做介绍,如您感兴趣可到博物馆参观,去感受涿州厚重的历史文化。

金代《孝子图》素三彩瓷枕
可以说,孝的教育在我国绵延几千年,今天的社会又有了新二十四孝,虽然有新旧之别,但“新孝”并不是对“旧孝”的完全否定,而是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在弘扬中有所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着积极意义。
看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这件瓷枕为何叫孝子图素三彩瓷枕?据杨馆长讲,它的命名与定级源于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史树青老先生。1993年史老来到涿州,亲自鉴定了这件瓷枕,经多番研究后,把它命名为金代孝子图素三彩瓷枕,并鉴定为二级文物。
枕头的形状本是实体的,后来人们应用粘接合拢的方法制成中空的形体,以减轻重量。到了发展以陶土烧造时,其坚实而又可塑造的特性,更宜烧制有平面可垫首而中空的枕头。中空的陶枕都要有通风孔。一来使枕箱裏的热空气从开孔排出,保持枕面的清凉。再者可防止热空气的膨胀而导致爆裂。这就是您在欣赏瓷枕时看到的枕头两侧有孔洞的原因。
总之,社会意识的林林总总在咫尺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对文化传播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瓷枕虽小,却浓缩了历史与社会。通过瓷枕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时代的制瓷业,而且更多地了解了当时社会的民风民俗,感悟到古人的思想、情感、希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