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为燕之涿邑,至明清时期居畿南首郡,乾隆皇帝赞涿州“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博物馆里的涿州故事》一书,深入挖掘文物内涵、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把学术成果通俗化,用生动的故事向广大观众介绍这些历史和文物。
我馆将以连载的方式为大家呈现
敬请关注!
溯古篇——《涿州古城的故事》
高金才
古涿州建制历史悠久,自春秋战国时的燕国就开始设置“涿邑”,到两汉时候称为“涿郡”,唐朝称“范阳”、宋辽金时叫过“郡、州、”,元明清为“州”,民国至解放后为“县”;1986年撤县建市至今。
涿州古城墙城池形成在战国时燕邑,应为土围墙;历经各朝各代都有加宽加固,到隋唐时开始建有四门。明代景泰初年又对四门加砖、石、瓦修建,万历年对城墙里外和顶部雉堞全用特制青砖包砌而成。到了清朝中叶,经九次重修,形成完整的城池。涿州城墙周长1649丈,高4丈,基础宽2.4丈,顶高8尺,可行马车,雉堞2199个,可护身防守之用。城墙根为里七外八:里七丈为匝道,外八丈为护城河,河宽为三丈,以备防卫之用。
涿州通会楼旧照
城墙在南、北、东、西建有四门,西门城墙下还建有水门,水门建在西城墙之下,城西拒马河泛洪水可关闸门,以防洪水进城;城内积水多时开闸放水。所以涿州城算有五门。四门之上都在内墙之上建有两层高的城楼,另在城墙东南角上建有“魁星楼”,以观天象,望北斗之变化并起城楼之作用;加上城内夹城的钟鼓楼,共有六楼。故涿州古城有五门六楼之称。涿州城南门叫“迎恩门”,有单一较大瓮城,分二道城门,可纳兵勇五百。传说在清朝乾隆下江南途径这一较大瓮城时,看到西侧有一年老乞丐,跟在城脚下,随口说了一句:“那人像个土地佬。”后来经查此人是明朝开国大将军徐达之后代。故此,在这里修了一座土地庙。北门称“拱极门”,两个瓮城三道门,可纳兵勇百余人。在第二个瓮城之内,为纪念傅作义在民国靠军民团结一心,守城百日之胜,还建有汉白玉雕刻的傅公祠碑。东门曰“进德门”,两个瓮城三道门,可纳兵勇百余人。在城东南角还建有将军庙。西门曰“积庆门”,两个瓮城三道门,可纳兵勇百余人。
涿州古城图(康熙版《涿州志》)
在南城门外,护城河之上建有吊桥。东西北三门之外护城河建有石桥。城池建筑形式,全国独一无二出奇。有凹字、卧牛、船形城之说。西城墙中间凹进去是为避开蚩尤坟,将其建在城池之外故城凹进,不成直线。
城内钟鼓楼后称通会搂之说:在城内南北中轴线最高处,建有夹城,中间建有钟鼓楼,高4丈,上建两层,下有高大门洞。楼两侧有左钟右鼓。大钟单击连打以匪警,二下连打以警水灾,三下连打以警兵战。右鼓打警火。传示民以信令。可惜的是,此楼在文革中全部拆毁,片瓦无存。
康熙版《涿州志》书影
城墙东北角缺一大角,称“抹城一角”。这里还有个故事可讲:相传在隋朝末年,涿州城东北角有一土坡,名范家坡,出现了世人震惊的一件事,就是侯七将她母亲杀死,被视为大不孝、大耻辱,视此地为不祥之地,为凶地。故在明朝万历年间重修加固砖城墙时将这块不祥之地甩在城墙之外,使得城东北角凹进去,后人称之为“抹城一角”。
涿县城图(民国版《涿县志》)
涿州城内东北角,辽代建有双塔,北塔曰云居寺塔,六节高近二十丈,南塔曰智度寺塔,五节,高十五丈。站在塔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