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情介绍
 
本馆简介
文博资讯
馆务公开
领导成员
理事会章程
理事会组成人员
博物馆章程
博物馆规划
博物馆之友
学术委员会章程
 
;
当前位置: 涿州博物馆 >文博资讯
《古城记忆》线上展览横岐调(二)


上一期为大家介绍了横岐调的起源与发展,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横岐调自清朝末年以后的历史沿革。

清末民初之际,横岐调发展进入兴盛时期,风行于涿州周边各县,戏班去各县演出时,艺人们也到各县教戏,易县、固安、涞水等地都有民间团体演唱横岐调。


1929年,横岐调戏班在河北省定兴县四月初八的庙会上唱戏,先后演出了《西岐》、《鸳鸯配》、《卖绒》、《下店》、《天妃闸》、《黄河阵》、《黑岸河》等剧目。


起初横岐调在舞台演出时,演员和文武场俱在台上,演员在前边演戏,文武场在靠后一点儿的地方伴奏。以后又在舞台上用一道横向的屏风相隔,演员和文武场可隔窗相望。横岐调老艺人把这种伴奏形式叫做“打后台”。


说起电视连续剧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这是人们在茶余饭后的主要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然而在近一个世纪以前,在横岐调的舞台上也有一种类似于电视连续剧的演出形式,同样深受当时的观众喜爱,那就是——连台本戏。


连台本戏内容丰富,样式活泼,百姓们都爱看,所以在横岐调的剧目中安排的场次很多,演出时间也特别长。如《千里驹》有一百零八场,在两开箱的情况下,至少要唱六天六夜。

这种独有的唱腔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京人闻所未闻,纷纷以新奇而争睹。1934年农历十月,公盛戏会会长胡占元率横岐调戏班进北平(近北京)营业演出。戏班在花市大街广兴园演出时,观众踊跃,并得到北平梨园界知名人士齐如山等人的赏识和指点。


“七七事变”后,戏班停止演出活动,戏箱也封存起来,班内成员们回家务农。抗战胜利后,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村干部把艺人们重新组织起来,开展戏剧宣传活动,并改称为“横岐调剧团”。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横岐调剧团排演了《农民泪》《血泪仇》等一批新戏,并且增加了女演员,改变了由男演员扮演旦角的历史。

1955年至1958年期间,河北人民广播电视台多次播放横岐调的剧目和选段。


说起横岐调,它有很多的故事与传说,这里面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但更多的是民间百姓生活的情调。如今,这门古老的剧种已在村民们的传承中生生不息。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网站 故宫博物院 首都博物馆 上海博物光 南京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 河南博物馆 国立故宫博物院
馆情介绍 | 陈列展览 | 文物赏析 | 文史随笔 | 学术研究 | 历史文化 | 涿州故事 |
涿州博物馆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0481号  COPYRIGHT(C)2011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建议最佳浏览分辨率:1440*900
博物馆地址:河北省涿州市华阳西路49号  E-mail:zhuozhouwenwu@sina.com  TEL:0312-397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