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刹常常能见到“王八驮石碑”,它们的头或朝前,或仰起,或缩头,但其实驮着碑的并不是“王八”,而是“赑屃”。赑屃,又名霸上、霸下、龟趺、鳌,古人凡兴建寺庙道观等大型建筑,必刻石碑以作纪念,石碑之下通常有碑座,而最常见的碑座形象,就是赑屃。明杨慎《升庵集》载:“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
赑屃是什么?
赑屃,是传说中的龙九子之一,排行老六,好负重,有异力,民间习惯让它驮碑。相传,上古时代赑屃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辅佐大禹,推山挖沟,疏通河道,不遗余力,在治水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水患治理后,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石碑,刻上赑屃治水的功迹,并令其驮上,这样能彰显自己功绩的石碑,赑屃自然乐意每天驮着,但是沉重的石碑使得它不能随意行走,这样便限制了赑屃的行动。
在古代蛇与龙是一体的,蛇即是龙,龙既是蛇,在汉族民间蛇与龟的结合,常被龙与龟的结合替代。因此赑屃的形象,在唐宋之前头为龟形,状玄武,以后逐渐龙化,至明清为龙首,独角,角于头顶。
“赑屃”常与同为龙子且都与石碑有关的“负屃”极易产生混淆。两者的区分在于:“霸上(即“赑屃”)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出自明朝李东阳《怀麓堂集》)”石碑在“霸上”身上;而“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石碑在其身下。若形容“负屃”为身负才学的书生形象,那“霸上”则是孔武有力的武夫形象。
图1:赑屃与负屃
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和龟类的背甲甲片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赑屃又称龙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留存至今的赑屃,多为明清时期的雕像,少量为唐宋时期的遗物,唐以前的赑屃则甚为罕见。而早期的赑屃,多为巨龟形,至明清时期,才出现龙头龟身的形象。
2000年6月在河北正定县府前街出土了一尊巨型赑屃残碑基座,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体量之大为国内同类石刻之首。经有关专家考证为后唐遗物,距今约1200余年,是研究我国后唐至五代时期历史的重大发现,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图2:河北正定开元寺赑屃基座
涿州已有的赑屃文物
涿州作为日边冲要,幽燕沃壤,历史文明,源远流长。在现有的各级文物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中不难发现赑屃的踪迹。
智度寺塔作为涿州双塔之一是代表涿州千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在智度寺塔一侧出土的石刻中,就包含龟趺(赑屃)、彩绘莲花座等雕件。从图3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赑屃所负的石碑已断裂,故无从得知该石碑所刻内容,仅剩碑刻的底座,赑屃头部已被损毁,推测应为人为破坏,残损严重。该赑屃长220厘米,宽118厘米,高69厘米,确实属于“庞然大物”,符合辽代赑屃“大”的典型特征。
图3:智度寺塔一侧出土的赑屃
被称为“中国第一长石拱桥”的永济桥位于涿州市旧城区的北拒马河上,该桥在百年间重修了多次,其中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御制重修涿州石桥记碑”原立于永济桥北段,大理石质,螭首龟趺。通高379厘米,碑首高135厘米,宽125厘米,厚55厘米;碑身高244厘米,宽111厘米,厚50厘米。虽然碑身残损,但底部赑屃保存状态一般,虽可辨认赑屃头部为螭首形象,但仍有部分残损感,背部甲片脉络清晰。
图4:御制重修涿州石桥记碑
始建于唐建中年间的涿州学宫在朝代的更迭中亦经历过数次修葺改建,在学宫大成殿的西侧有一“元代重修碑”,此碑即为赑屃石碑,大理石质,螭首圭趺,额篆书“涿州重修孔子庙碑”八字;通高326厘米,碑首高110、宽110、厚31厘米;碑身高216、宽105、厚31厘米。碑文首题:“涿州重修孔子庙碑铭”。从图5中可以看到该碑保存状态较好,通体来看并无明显残损,仔细观察的话,会在赑屃右足处发现一些缺憾;赑屃头部为螭首形象,与永济桥石碑赑屃不同的是,该赑屃头部形象下颌部分突出,面部细节考究,牙齿、眉毛、胡须清晰可见,整体给人感觉威严肃穆,现为涿州市境内保存最完好的赑屃文物。
图5-1:涿州重修孔子庙碑
图5-2:涿州重修孔子庙碑
对于清凉寺遗址来说,现面貌已不存,但从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留有1934年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先生拍摄的清凉寺塔金代碑刻(如下图8)。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赑屃保存完好,赑屃底部石基和其它赑屃底部略有不同,其它赑屃碑刻底部皆为平整外观,而清凉寺赑屃碑刻底部则为花纹形,且赑屃有明显的“缩头”感,这一点值得继续研究。
图6:清凉寺金代赑屃碑刻
龙泉寺在涿州市松林店镇南马村,创建于元世祖至元三年(1262)。涿州诸志失记。此久已倾圮,今仅存遗址及《涿州创建龙泉寺碑》一通。该碑如下图所示,该碑底部赑屃头部已完全损毁,背部甲片脉络尚可辨认。
图7:涿州创建龙泉寺碑
此外,在涿州华阳路北出土的一座赑屃,石碑已佚,赑屃头部螭首和右侧背部有残损。值得注意的是,此赑屃嘴部呈闭合状。赑屃背部与石碑接缝处刻有文字:“比丘法云撰□□(公)禅者生缘乃□□城县久居”。
图8-1:华阳路北出土赑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