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贵族和官僚陵墓前,往往竖立着一排排整齐、对仗有序的石刻人物、走兽以及传说中的怪兽,这些石雕因其都是有生命之物的形象,故被称为“石像生”。其中只有雕刻人物的才被称为“石翁仲”。它是皇权仪卫的缩影,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这种做法,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石像生一直是我国古代陵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已然成为了难得的历史艺术瑰宝。
在涿州博物馆的涿水长歌第一展厅还为大家展示了宰相梁颖墓中的石翁仲,因其胸前刻有“勑赐”二字,也说明了它是由当时皇帝赏赐的,其身份地位也可见一斑。
为什么要称为石翁仲?
秦朝大将阮翁仲,相传他身长1丈3尺,勇猛异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司马贞的《索隐》云:“各重千石,坐高二丈,号曰翁仲。”
石翁仲又有文臣(持简者)简用来写字的竹片和武将(持剑者)之分。此座石翁仲手中持有一把剑,所以它应该是石翁仲当中的武将。古涿州城有明代兵部尚书史道墓、田景贤墓……石翁仲的发现,应与这些墓葬有关。
综观我国陵墓的石翁仲(石像生),其初始意义是用做陵墓的标记和驱邪,进而扩展到表示墓主人身份等级、墓前仪卫和表彰墓主人功勋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烘托陵墓庄严、肃穆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