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涿州市城东开发区赵各庄村南的一处建筑工地内,出土了一方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墓志,志主为范阳人王端。王端以武功授上柱国,死于大周圣历二年。其志文中使用了当时的改体字8个,印证了武则天秉政期间,推行新字的史实。王端墓志;王端身世;唐涿城府;唐武则天推行新字。
此志石无盖,青石质,志正方形,左侧中部略残,首题“大周故涿城府校尉上柱国检校果毅王君墓志铭并序”22字。志石边长59厘米,厚11厘米。正面阴刻横直界格,竖刻楷体志文27行,满行28字(见拓本)。
墓志刊于唐武则天称帝的圣历二年(699年)秋,志文中有武周时期颁行的改体字如“日、月、国、授、地、人、年、圣”等字,又称涿州为“涿城府”,这些对于深入研究唐代前期涿州及幽州(今北京)的历史,无疑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志主王端,字履宜,新旧唐书均无传。志载其祖籍西京太原(今山西太原市),父祖辈因宦游播迁,后定居于幽州(今北京地区)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志称王端出身宦门,少时即喜谈兵书并预谋军旅之事。后因在朝廷征伐东北少数民族秽貊、弁韩时随军征战并“献嘉谋”,而以功授上柱国(武官勋级,秩正二品)。王端死于武则天称帝的大周圣历二年(699年)七月,享年八十岁,他一生应该主要活动于唐太宗、高宗时期,而其平生建功立业的军旅生涯,大多应是在今天的辽东地区度过的。另外,志文首题中的“涿城府”之称,虽不见于载籍,但在金石文献中亦非孤例,如原存北京房山的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刊《宠德相造金刚经颂》刻石的题名中,便有郭神行者,署衔为“涿城府队正”(见《光绪顺天府志·金石志》所记)。推测可能是武则天秉政时期变更的一种区划设置。
武周,是人们对唐高宗皇后武则天篡位后所建朝代的俗称。史载武则天于永徽六年(655年)立为皇后,便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683年)中宗即位,她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睿宗。载初元年(690年),她又废睿宗,自称神圣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前后变换了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计13个年号,历25年,于公元705年结束,由其子中宗复位,恢复国号为唐。武周时期,曾颁布推行新造字若干,用以取代原来常用的一些字,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流行全国。由于文献无征,这些字究竟有多少个,今天已无法知道,只能在当时的石刻中去窥见一二。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中,已知的这批改体字有18个,其本字为“天、地、日、月、星、君、年、人、臣、正、照、载、初、国、圣、寿、证、生”。而这些字的改体,也并非一种写法,如“天、月、君、年、正、载、初、授”等字,便有两种写法。王瑞墓志,书丹者谨尊武氏诏命,在书写中10余次采用了改体字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