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涿州博物馆 >
宋辽大战歧沟关

涿州,据督亢膏腴之重地,扼四方交通之要冲。几千年来,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多次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其中载入中国历史著名十大战役之一的宋辽“歧沟关之战”,就发生在涿州西南二十公里的松林店镇歧沟村。

(一)宋辽之战的历史成因

唐明宗在位的时候,他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是他儿子李从珂,一个是他的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两个人都骁勇善战,但又互不服气,由此埋下了祸根。

公元936年春夏之交,驻扎在太原的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跟后来成了唐末帝的李从珂闹到了彻底翻脸的地步。因二人的矛盾由来已久,皇帝李从珂对石敬瑭猜疑颇大,石敬瑭亦疑心重重,二人矛盾日益尖锐。为试探后唐末帝,早有预谋的石敬瑭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四月,以身体羸弱,乞解兵权,调往他镇。这正合后唐末帝之意,便顺水推舟地准了石敬瑭之请,徙其为天平节度使。

石敬瑭就此认定朝廷不容之意,遂决意谋反。他随即上表,指责末帝为明宗养子,不应承祀,要求让位于许王(明宗四子),主动挑起与朝廷的矛盾。末帝李从珂撕裂其表,削其官爵,并命建雄节度使张敬达率兵3万围攻太原。

以石敬瑭的兵力是根本无法与后唐大军对抗的,形势看起来十分危急。但石敬瑭并没有惊慌。石敬瑭早有计划,见兵临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就按计划向契丹的耶律德光求救,打算向契丹称臣,以父事契丹,并承诺事捷之后,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

对此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连其亲信刘知远(即后汉高祖)也认为条件太屈辱,刘知远表示反对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但是石敬瑭不听,仍一意孤行。

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领兵来救石敬瑭,最后打败了后唐军队,让石敬瑭做了皇帝,国号“晋”。石敬瑭则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即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一带的州县,也包括涿州。此后,契丹便可以长驱直入到黄河,中间没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

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开始,从五代到北宋的数百年间,围绕燕云十六州的收复与反收复,中原及北方人民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战乱和浩劫。

(二)宋太祖赵匡胤北伐未果

赵匡胤(927~976),宋太祖,北宋的创建者,祖籍涿州。

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后,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确定了与后周世宗基本一致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决定以先南后北为战略顺序,先取经济富庶的南方六国以巩固国力,然后再掉头北伐。

宋太祖北伐的目的,就是一心希望恢复唐时北方领土,他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做好各项准备起兵北伐,另一方面设立封桩库储蓄钱财布匹,以期日后从辽人手中赎回被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

北宋开宝元年(968)七月,北汉睿宗刘钧逝世,其子刘继元继位。宋太祖派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等率兵伐晋阳(今太原)。因北汉将领阵前倒戈,宋军夺汾河桥,直抵晋阳城下。双方对峙十月,后来辽国援兵来到,宋兵只得后退。

第二年,宋太祖亲征北汉,经潞州(今长治),于三月抵晋阳城。赵匡胤身先士卒,赤膊上阵,宋兵筑寨步步为营,兼用水攻,致晋阳城池南墙倒塌,但是城却未攻破。战事延至盛夏,酷暑阴雨,冷热交攻,宋兵营中疫疾流行,当时又值辽国劲旅驰至晋阳城西,赵匡胤再次退兵。

开宝九年(976)八月,宋太祖派出五路宋军围攻太原,九月抵晋阳城下。北汉派人赴辽求援,辽国出兵太原。宋辽两军对峙间,宋太祖却于当年十月二十日突然去世,统一大业暂告停止。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他作为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视燕晋为己土,几次北伐未果,这使得他的继任者接过北伐的大旗,继续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战。

(三)宋太宗赵光义北伐失败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南方统一大局已定。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宋太宗消灭了割据政权北汉,实现了局部统一。北汉刚刚平定,宋太宗就想乘胜攻打辽国,夺回燕云十六州。许多大将感到士兵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带去的粮饷也快要用完了,不愿再打下去,但是将官崔翰却怂恿宋太宗乘胜进军。宋太宗没等各方面做好准备,军队也没有休整,就马上下令出兵。因为辽国没有准备,一开始宋军取得了一些胜利,收复了岐沟关和涿州,并很快打到了幽州(今北京)。

双方在幽州一带经过了一阶段的战斗,最后在高梁河(今北京西)展开了决战。辽军分左右两路,向宋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同时守卫幽州的辽军也杀出城来。宋军腹背受敌,结果大败,死伤1万多人,宋太宗也中箭受伤。

宋太宗看到情形不妙,连忙退兵南逃。逃到涿州,天色已晚,宋太宗正想进城休息,不料辽军又追来了。他的马已经跑不动了,慌忙跳上驴车,继续南逃,直到逃出辽国的国境,才松了一口气。

此时南逃的宋军,乱成一团,大量物资和武器都丢失了。耶律休哥虽然得胜,但是因为战斗中受伤,不能骑马,只好坐着车子追赶。他追到涿州,见宋军已经走远,才停了下来。宋军收复的一些失地,又被辽军夺回去了。

这次战争,就是高梁河之战,又叫“幽州之战”。由于宋太宗收复燕云十六州心切,缺乏充分准备,仓促出兵,最后以宋军失败告终。

此后,宋太宗致力于休兵养马,广积军储,以图再举。

(四)宋辽大战歧沟关

辽乾亨四年(982年)九月,辽景宗驾崩,辽圣宗即位,景宗皇后萧绰(萧燕燕)被尊为皇太后。当时萧燕燕才三十岁,圣宗十二岁,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的辅佐下,太后和圣宗的地位才得以巩固下来,萧燕燕以承天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政,是为萧太后。

宋太宗赵光义认为此时辽国正处于弱势,昔日高粱河之耻,今日可报,于是在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开始部署,开春三月,出兵北伐。

公元986年的战争,史称“雍熙北伐”,太宗并未亲征,这次太宗吸取“高梁河之战”的教训,不敢亲征而任命曹彬等将帅分三路大军: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率主力军10万人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中路以田重进率军出飞狐(今河北涞源);西路令潘美、杨业等率军出雁门。企图三路齐发,以东路牵制辽军主力,待中、西路夺取山后诸州后,转兵东向,三路合围幽州。

宋太宗的算盘打错了,此时的辽国,君臣协和,政治贤明。萧太后摄政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劝课农桑,拓垦荒地,知人善任,重用汉官。大力整顿吏治,举贤才,察贪酷,禁抢掠,多合人心,使契丹逐步达于鼎盛。而且军事上她习知军政,能“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被甲督战,因此辽国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

但赵光义不顾群臣的反对,不顾粮草军械缺乏、北伐准备不足、开战胜算不多的实际情况,就决定对辽用兵。

当时宋辽实际控制线,以拒马河南支流域的容城、霸州为界,北为辽国,南为北宋。宋太宗派出三路兵马攻辽,其中东路曹彬先行攻下固安、新城,继而攻下涿州。在涿州停留十多天后,因粮道被辽军切断,军中无粮,被迫退回雄州。

宋太宗对曹彬退兵之策非常恼火,命其雄州待命,等待与中路兵马汇合。但曹彬部下认为其他两路取得了战功,部下不愿原地待命,曹彬无奈只得带粮再次进攻涿州。等到达涿州,发现辽国萧太后率大军驻扎在涿州东北,曹彬觉得不妙,当时天降大雨,曹彬冒雨撤退,溃不成军。

五月初三,辽军追击宋军至歧沟关,两军决战,杀声震天,血流成河,宋军大败,伤亡惨重。残部夜渡拒马河,又被辽军追上,慌乱中淹死者不计其数。

宋军全线溃败后,残部逃亡高阳,又受到辽军骑兵的冲击,死者达数万之众,遗弃的兵甲堆积如山,至此宋太宗发动的北伐全面失败。

(五)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歧沟关之战宣告了北宋对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彻底失败,被迫在战略上采取守势。辽国则乘其势衰,即行反攻,旋即挥师南下千里,直趋澶州(今河南濮阳)城北。因遭宋军反击受挫,辽国遂逼北宋求和,由此宋辽订立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从此,契丹与北宋百余年无较大冲突,宋太宗也从此不再言兵,在战略上只专注于防守,又疏浚河道、种植林木,想尽各种办法来阻止契丹铁骑的南下。

尽管现代史学界认为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但从大历史的角度,从大民族的角度来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渊之盟”订立后,辽、宋长期保持友好往来,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给了北方地区一段相对稳定的社会发展时期。

现在,涿州歧沟关周围的耕地中,有时还会见到零星的铜铁箭镞、车马輓具、人骨兽骸出土,战争遗迹仍历历可见。

方青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网站 故宫博物院 首都博物馆 上海博物光 南京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 河南博物馆 国立故宫博物院
馆情介绍 | 陈列展览 | 文物赏析 | 文史随笔 | 学术研究 | 历史文化 | 涿州故事 |
涿州博物馆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0481号  COPYRIGHT(C)2011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建议最佳浏览分辨率:1440*900
博物馆地址:河北省涿州市华阳西路49号  E-mail:zhuozhouwenwu@sina.com  TEL:0312-397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