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
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起民变,导致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视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导致最终失败。
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
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主席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毛主席亲笔赞《甲申三百年祭》,原文如下。
沫若兄∶
大示读悉。奖饰过分,十分不敢当;但当努力学习,以副故人期望。武昌分手后,成天在工作堆里,没有读书钻研机会 ,故对于你的成就,觉得羡慕。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议,恐怕太累你……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恩来同志到后,此间近情当已获悉,兹不——。我们大家都想和你见面,不知有此机会否?
谨祝健康、愉快与精神焕发!
毛泽东上 ?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廿一日于延安
毛泽东主席历来重视以史为鉴,而《甲申三百年祭》恰好是一面与中国革命现实相契合的明镜,引发了他对党的前途命运的深思。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同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战争有许多相似之处,共产党人必须吸取李自成的历史教训,避免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甲申三百年所祭的不是明王朝,而是“规模宏大而历经长久的农民革命”。郭沫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专制腐败的明王朝是必然要灭亡的,同时也分析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一长篇史论思想深邃、文风犀利,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一经发表,便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激起各界对中国未来的思考。
在延安的毛主席从中读出了警示深意,将其作为全党干部学习的整风文献,《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仅20多天,即1944年4月12日,毛主席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特别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同月18日、19日,延安《解放日报》又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全文转载了《甲申三百年祭》,并加编者按,对以《中央日报》为首发起的“围剿”进行反击,说“毗蜉撼大树,只是增加了郭先生的文章的历史价值而已”。
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党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不久,林伯渠自延安飞抵重庆。他亲自告诉郭沫若,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把《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文件,供党内学习,并且已经在延安和各解放区普遍印发。